千载风华,与子“同袍”



发布日期:2024-05-24 来源: 浏览次数: 作者:团委



4月中旬,“中国华服周·沪上繁花”活动在上海举办,在亭台错落的江南园林,在活力满满的时尚街区,一队队身着华服的青年神采飞扬,一场场流动的演出精彩纷呈,一批批华服粉丝相约云集,传统韵味与青春活力交相辉映。
《春秋左传正义》记载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自古以来,服饰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,不同朝代、不同场合的服装制式、布料、纹样都各不相同。
近日,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共同举办的“孔府旧藏礼乐服饰文物特展”中,一件明代赤罗衣备受瞩目。

交领、右衽、大袖,衣身主体红色,素而无纹。作为明代朝服其中一部分,赤罗衣与梁冠、赤罗裳、玉革带、象牙笏板、夫子履等,组成了一套完整且等级较高的用于大型朝会典礼的服饰。以冠上梁的数量,革带、佩绶及笏的材质或颜色区分品级,有特定的礼仪内涵。
我国自古有“礼仪之邦”“衣冠上国”的美誉,崇尚仁德、信奉礼乐的古人,藏礼于器、服以旌礼,将宇宙秩序、家国伦理、民族精神,点点滴滴融入衣冠。“纵观中国传统服饰数千年的发展历程,对物的珍惜和对人的关怀尽显。”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吕钊介绍,以传统服饰的剪裁为例,或一刀不剪,或适当剪裁,又或是裁剪后重组,塑造了丰富的服饰结构的同时,有效减少了材料的浪费。《淮南子》中记载:“匹者,中人之度也,一匹而为制。”当时布帛一匹可裁制一件标准的“深衣”,说明古时人们已意识到服装款式的制定要适应当时的织物规格。

古人制衣倡导“物尽其用”的节约工艺理念,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时期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单衣,由织幅约50厘米的独幅方形织物制成,采用“一片式”T字形结构。沈从文在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一书中称这一制作方式“材料的利用极其充分”。有形的服饰背后,是无形的精神力量。中华传统服饰观普遍强调人的内在精神,并赋予其道德、人格的内涵,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华服文化爱好者们互称“同袍”。“同袍”一词来自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”寄予着征战沙场的战士们团结奋战的家国情怀。如今,华服文化爱好者借用这样的称呼,强调了团结友爱的精神,不仅是对共同兴趣爱好的认同,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。
“华服的流行源自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。”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,“年轻人接受华服的图形、样式、色彩,传承着中华文明。以‘华服热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回潮,中华服饰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东方意蕴,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”